• 支持我們
  • 最新消息及報導
  • 活動詳情
  • 關於我們
  • 關於我們
  • 活動詳情
  • 最新消息及報導
  • 支持我們
  • 九龍荔枝角醫局西街1035-1037號匯華工廠大廈4樓C室D房

    TEL : 3792 0060

  • 關於 DEAtHFEST
  • 關於我們的服務
  • 關於生死教育
  • 支持機構
關於我們
  • 關於 DEAtHFEST
  • 關於我們的服務
  • 關於生死教育
  • 支持機構
  • 關於 DEAtHFEST

    為什麼此活動被稱為“DEAtHFEST”?

    DEAtHFEST是Death Festival的縮寫,在英國及美國等地,DEAtHFEST是一些重金屬,以年青人為對象的音樂會,與生死題目無關。本機構多年來推動生死工作,均發現生死的話題對年青人來說一直存在著兩個很極端的現象:一方面感到死亡很遙遠,完全與自己無關;另一方面亦受著傳媒,例如怪談、鬼異驚慄等電影的影響,把死亡變得恐怖,甚或另一個非現實,童話浪漫式的死亡。由於現今社會,「死亡」仍會令人感到沉重,因此,將計劃命名為DEAtHFEST,是希望以一種輕鬆的手法,集中引導年輕人及社會大眾認真的關注及討論死亡,從中得到正面的價值。縱然DEAtHFEST並非全球首創的名字,但世上從來沒有一個以生死教育為主題的DEAtHFEST,因此我們希望在香港建立一個全新而且獨特,藉此能有效的向社會不同年紀及階層的人士推廣生死教育的“DEAtHFEST”。

    活動背景:

    「死亡」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中國人的禁忌,但透過不同人士及機構在過去二十多年來於本港不斷大力推廣生死教育,特別是剛過去十年有很多提供長者服務的社會服務機構都推出不少不同規模的生死教育計劃,以致長者在接受死亡的程度上已有明顯成效。可是,根據香港大學在2007年的研究發現,相比起長者,18-59歲的年齡群體對死亡的接受程度明顯較低,同時對死亡的恐懼程度亦相對較高。研究人員的分析認為此年齡組群人士由於正處於人生最光輝、豐富的階段,當中包括事業、家庭、享受生命等,所以他們都普遍抗拒談論死亡,以致不太願意接觸生死教育。回應此研究的發現,“DEAtHFEST” 計劃的主要對象就正是針對18-59歲這組別的青年及壯年人士。

    香港的社會服務普遍有一現象就是較為集中提供服務予18歲前的年輕人,以及60歲後的長者,而18-59歲的一群,除非有特別肢體傷殘、精神或家庭問題,否則甚少機會接觸到社會服務,甚或根本就沒有太多適合他們的社會服務。可是,死亡並非只是某些特別或年齡群體才會面對的問題,死亡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且是隨時可以發生。如政府衞生署的數據所顯示,香港每年大約有四萬三千人死亡,而當中有約百份之二十就是60歲以下人士。我們相信所有人士都應該盡早接觸生死教育,以致能及早為自己和家人的死亡作預備,減輕死亡帶來的傷痛,並反思如何活好當下,因此我們期望DEAtHFEST可給予所有公眾人士參與生死教育活動的機會。

    由於年青人較難透過文字及言語表達複雜及深入的情感,因此我們將以「藝術」為媒體,透過話劇、舞蹈、繪畫、雕刻、音樂、默劇、摺紙、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書法、攝影等不同的藝術創作貫穿整個活動,讓不同的參加者能夠透過藝術體會及表達對生死的看法。而且,由於年齡組群為18-59歲人士,透過「藝術」這個沒有年齡限制的溝通媒介,加深參加者之間的跨代溝通及彼此學習。

    現今社會已經是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網站更已是年輕人及上班一族的最愛。另外,在Youtube出現後,影像已經取代文字成為現時社會最受歡迎,以及傳播速度最快的媒介。本港以往的生死教育活動是甚少使用社交網站及短片作宣傳,以致較難接觸及吸引一大批主要透過社交網站獲取資訊的人士。據此,DEAtHFEST會集中運用社交網站及文字以外的不同媒體作宣傳,例如我們已經與新城電台及Roadshow簽下合作協議,致力透過電台廣播及宣傳短片,讓更多以往難以接觸的社會人士能獲得此活動的資訊。

  • 關於我們的服務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

    部門簡介:
    本部由2004年開始,一直致力為全港不同地區、年齡、種族和宗教背景的臨終病者、臨終病者家屬及喪親者提供一系列支援服務,目的為協助病者安然面對死亡,並協助家屬面對失去親人的哀傷,以獲得身、心、社、靈的全人關懷。本部同時致力向社區不同年齡人士推廣生死教育,以鼓勵大眾人士及早為自己和家人的死亡作預備,並藉此學懂珍惜生命和活好當下。

    服務簡介:

      本部共有三個服務計劃,各計劃的服務內容如下:

    • 1. 護慰天使 (由傅德蔭基金有限公司資助至2016年6月30日)
      • 由註冊社工或輔導員作專業評估,協助喪親家屬辦理先人身後事,並由受訓義工陪伴整個殯葬過程,包括到長生店、殮房、殯儀館、火葬場及墳場等
      • 由受訓義工或職員透過電話慰問及探訪,為有需要的喪親家屬提供情緒支援,並陪伴他們重新適應喪親後的新生活
      • 透過講座、小組、工作坊、日營等向社區人士宣揚積極人生、無懼死亡的訊息;並教育大眾有關殯儀、臨終關懷、喪親支援等知識和技巧
      • 定期舉辦義工培訓課程,教導熱心的社區人士有關情緒支援、哀傷輔導、殯儀知識、個人預備等專題知識;並定期舉辦義工聚會,讓義工能夠彼此交流、學習及支持

      服務範圍及對象:任何地區、年齡、種族或宗教背景的喪親家屬

    • 2. 完美終站 (由凱瑟克基金資助至2015年12月31日)
      • 由職員及義工向居於私營安老院的長者、其家人、照顧者和院舍職員進行講座,宣揚愛惜生命和積極人生的訊息,並教育他們有關殯儀、平安紙、預設醫療指示及哀傷支援等知識
      • 由職員及義工舉辦長者生死教育小組,以協助長者建立積極及正面的生活態度,並為自己的死亡早作預備
      • 由職員及義工將殯儀用具及展品帶到私營安老院,展示給院舍長者及職員,從而鼓勵他們預早為自己規劃身後事
      • 由職員帶領青少年義工,訪問及收集長者的生命故事,並共同製作一本屬於長者的生命回顧紀念冊

      服務範圍及對象:全港不同區域居住於私營安老院舍的長者、其家人及院舍職員

    • 3.安在家終 — 居家寧養照顧服務 (由李嘉誠基金會資助至2016年3月31日)
      • 由註冊社工為臨終病者作專業評估及釐訂服務計劃,按需要提供情緒輔導、家庭會議、生命回顧、圓願行動、家居照顧、陪診及殯儀轉介等服務
      • 由註冊社工為病者安排專業照顧服務,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營養指導、及香薰治療等
      • 由職員為病者及家屬舉辦互助小組,以促使同路人間可互相支持與關懷
      • 定期舉辦社區教育及義工培訓課程,協助社區人士對臨終病者的需要有更深入認識,並可為病者提供朋輩情緒關懷

      服務範圍及對象:醫院管理局九龍中區醫院聯網內的末期癌症病者及其家屬

    服務時間:
    星期一至六,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 (下午一時至二時午膳時間)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聯絡方法:如有需要查詢或申請服務,可循以下方法與本部職員聯絡﹕
    地址:九龍紅磡戴亞街一號地下
    護慰天使熱線:2362 0268
    完美終站熱線:2356 1996
    安在家終熱線:3960 4376
    傳真:2362 3005
    電郵:par_angels@holycarpenter.org
    網址:http://decc.holycarpenter.org.hk/chi/default.asp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arangels (護慰天使)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

    簡介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創立於1913年,根據《華人永遠墳場條例》(第1112章) 於1964年成為法定機構,主要為香港華裔永久性居民提供各類墓地、龕位及撒放骨灰服務,以及負責轄下四個華人永遠墳場的營運、管理及發展等事宜。

    華永會直接管轄的四個墳場,包括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荃灣華人永遠墳場、柴灣華人永遠墳場、以及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共為香港華人提供超過30萬個墓地及龕位服務。

    為配合市民的需要,華永會服務日趨多元化,設施包括墓地、金塔地、普通靈灰龕位、家族靈灰龕位、藏骨壁龕位及撒放骨灰紀念花園。為確保公眾安全及推動環保,由2016年重陽節起,華永會將關閉轄下墳場靈灰閣內的化寶爐,讓市民可以在清新環境下憑弔先人。

    華永會積極支持不同慈善服務,促進公益。自1991年開始,每年透過慈善捐款計劃,資助慈善組織各類大小型工程及設備,受華永會資助的機構包括醫院、老人中心、戒毒中心、青年中心及學校等。華永會亦捐助以「社區建設」及「生死教育」為主題的活動計劃,惠及香港各大小慈善機構,支持推動各式各樣的社會公益事務。

    隨着人口「老齡化」,華永會全力支持紓緩治療及臨終照顧的服務,捐款資助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聖母醫院及靈實寧養院,成立紓緩治療中心。

    至今,華永會捐款總額超過9億港元,令約3,000項有意義的慈善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對建立更健康的生死觀及和諧社會起推動作用。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辦事處及配售處)

    •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4樓
    • 查詢電話:2511 1116
    • 傳真:2519 0593
    • 網址:www.bmcpc.org.hk

     

    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

    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致力以跨學科教育,研究及實踐,促進積極老齡化,關注第三齡人士的生活質素及社區支援。學院透過進行不同類型的科研、課程及活動,讓他們實踐夢想,延續精彩人生,繼續貢獻社會。

  • 關於生死教育

    生死教育的源流與理念
    *此文章摘自鄭冰兒撰寫及編輯之《青少年生死教育》手冊(贐明會於2001年初版,2003年再版)。原文刊登於生死教育學會網站http://www.life-death.org/Pages/LnD.htm
    源流

    在西方社會,有關探討死亡相關主題的教育,統稱「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發展已近四十年,現已有各種的專業組織如美國的「死亡教育與輔導學會」(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 Counciling, ADEC)、學會、期刊、雜誌、社區團體使用的手冊及視聽教材,還有近年探討預備死亡的電視節目如「按我們的意思 (On Our Own Terms)」。

    在台灣,由於社會文化不同,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雖有被引進及倡議達廿年歷史,(張淑美,1996),直至「安寧照顧基金會」(1990)、「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1994)及「台灣安寧照顧協會」(1995)先後成立,推展善終照顧、悲傷輔導及死亡教育,以至南華大學成立「生死學研究所」(1997),「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等名詞己被接受於教育界和社會。

    理念

    西方的死亡教育隨著發展,其內涵不斷擴大,有學者將之稱為:「有關死亡、瀕死(或譯臨終、垂死與喪慟教育)(Education about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Corr et al., 1997) 綜合中外學者的說法(如Eddy & Alles, 1983; Leviton, 1977a. 1977b; Morgan, 1997; 黃松元,1996;吳庶深,1999;張淑美,1996;趙可式,1998),台灣的生死教專家張淑美認為死亡教育或生死教育之基本理念與涵義在於:「探討死亡的本質以及各種和瀕死、喪慟主題與現象,促使吾人深切省思自己與他人、社會、自然,乃至宇宙的關係,從而能夠察覺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價值,是面對死亡、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超越死亡、省思生命,使吾人能體會真愛與珍惜,展現人性光輝,活出生命意義的教育」。

    生死教育的源流與理念

    香港的善終運動早在八十年代初崛起,至現在善終服務和有關的專業訓練雖已有長足的發展,社區教育卻遠遠落後,「生死教育」一詞對一般學校來說頗陌生,少數學校自覺地透過宗教科或倫理科探討有關生死教育或處理情緒的題材,內容及方法要靠自己摸索及發展。實行情況顯得「零星落索」。香港教育署在1996年向各學校提供「學校公民教育指引」,當中只有極少篇幅提到個人層面的普遍性核心價值,例如:「生命神聖」、「人性尊嚴」等,有關的教材或具體指引則欠奉。雖然近年教署已鼓勵各學校將公民教育由過去零碎的跨科目納入正規科如倫理、公民及德育科等,然而一般學校在緊迫的課程進度、考試成績指標為重的情況下,加上極度欠缺有系統的死亡教育概念、教材,很多學校都會忽略這方面的教育,待校內有死亡事件發生時才以補救方式處理,例如進行輔導及教導,欠缺前瞻性的教育對策及具體規劃。另一方面,香港青少年自殘或自殺事件頻仍,其輕率處理生命的態度實在教人擔心,傳媒對死亡事件的誇大化、淒美化和虛擬化固然影響了青少年對生命真象的了解,導致他們對生命不懂珍惜,然而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制度亦欠缺對生命與死亡意義之探索。

    香港中文大學早於數年前開辦「死亡與不朽」的通識課程,講者陶國璋博士,更推廣至校外的社區哲學課程,嶺南大學亦推出類似課程,唯教育當局對於中小學及師訓學院尚未正視及關注這方面的需求。

    近年帶動香港生死教育的倡導者/推動者倒是一些社區善終服務機構,例如贐明會和香港善終服務會(現稱善寧會),推行的活動包括講座、研討會和體驗式服務計劃,亦有個別提供善終服務的醫院與社區服務團體合作,使社區人士有機會服務末期病人,又同時學習到生死教育。贐明會自1996年起不斷舉辦體驗式善終教育計劃,每逢暑假讓中學生有機會透過服務末期病人以體驗生死的意義,該計劃為參加者帶來正面的影響和 寶貴回憶。

    贐明會在1999年曾對66位當年年齡介乎17至25歲的參予學生進行有關計劃對他們生死態度之影響的調查。有關死亡的知識及教育來源,調查反映青年人多從傳媒、漫畫及書籍等來源獲得死亡的知識,從正規的學校課程則相對地少,部份受訪者更提議將生死教育納入正式的倫理課程。他們對生死教育內容亦有以下提議:

    • 善終服務介紹應為主題之一
    • 灌輸有關生死正確之知識及正面態度
    • 如何面對親人離逝。

    形式方面,應該以活潑之方式為主,例如:活動營、探訪、使用影音媒體、討論及分享感受等等。上述調查結果可作為日後本地推行生死教育的參考。

    香港生死教育的前景,可說是「亟需要,路還遠」,因為沒有從上而下政策的積極推廣、支援及規劃,但是從社會各層面自覺地開展也有它的好處,例如創意和彈性多。

    生死教育的重要性

    生死在現今科技及醫藥發達的社會,人類平均壽命較昔日提高許多,這也意味著人們在今日社會中,面臨死亡事件所帶來的衝擊與問題的機會率大增,死亡教育愈形重要與迫切。如台灣已故<生死學>專家傅偉勳教授在其著作「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中所言:「隨著科學技術的急速發展,醫學知識的增高與普及,醫藥設備的大大充實,經濟生活的逐步改善,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與要求,電視媒體的普及化,娛樂事業的發達,社會高齡化現象,乃至關涉死亡的種種法律與道德問題的複雜化(如安樂死問題)等等,我們處處可以看,現代人對於死亡的負面心理(如恐懼、不安)與隨伴著種種複雜的精神狀態,實有異乎現代以前的一些特點,值得我們注目與反思。」(傅偉勳,1993)

    在國內擅長生死哲學研究的鄭曉江教授亦指出現代人對死亡的困惑和恐懼需要透過教育建立正確、積極的死亡觀來超越之,如其所言:「現代人在人生的狀態上要遠遠高於傳統人,但由於特別關注「生」,無暇對死作深度思考,在死亡的問題上產生極大的困惑,這就使現代人之生活品質難以真正的提高;所以,我們不僅需要建構一種科學且合意的人生觀,還必須擁在正確的死亡觀,以獲得某種生死的大智慧,從而既提升生命的質量,獲得幸福順暢快樂的人生,同時也能夠消解死亡的心理恐懼,平抑死亡引發的悲痛與創傷,並為人生充上永不枯竭的動力,最終超越死亡。」

    1983年Eddy和Alles在其合著的<Death Education>一書中,對於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更提出了綜合性的說法:

    • 幫助人們面對自己的死亡,個人可以使用有效的問題解決技術與處理策略,以處理內在的衝突與對死亡的恐懼。
    • 日常生活中的音樂、藝術、文學、對死亡的描寫、宣洩、以及媒體對死亡大肆報導、渲染,而成人對死亡卻又噤口不言,更需透過死亡教育使我們正視這些衝突的訊息,而以較健康、正常的觀點來從死論生。
    • 因為死亡宣告一個人的生命的結束,透過思考死亡,可以協助人們去評價自己的生活,進而鼓勵人們培養出提昇健康與幸福的生活型態。
    • 協助專業或非專業(包括家屬)的照顧者能夠覺得很坦然地給臨終病人及喪親者提供合宜的情緒支持。
    • 幫助一般對死亡與瀕死毫無所知的門外漢了解有關的術語、主題及趨勢。
    • 幫助人們可以公開地為自己的死亡作準備:如何預立遺囑、宣告自己將來希望選擇什麼喪葬儀式、遺體要如何處理;如罹患重病希望繼續用醫藥方式“延長”生命嗎?

    死亡教育廣受各級學校社會人士及有關專業領域的接受與重視之後,其需求更見殷切,Kalish認為有如下原因(Kalish,1989:75;Corr et al.,1997,pp.10-11),可見其需要性與重要性:

    • 很多早期生命經驗中有關死亡的疑問未獲解決,個人想尋求了解。
    • 目前正面臨和生死攸關的問題,例如自己或家人得到致命重病。
    • 相關職業人士工作上的需要,例如醫護人員、社工人員、牧師、安寧照顧組織的人士。
    • 希望能對死亡有更深了解,並想知道如何更有效處理自己和他人的死亡與悲傷之相關問題。
    生死教育的重要性
    目標

    死亡教育的目標,是不同教育對象,重點自有不同(Leviton, 1977a, 1977b; Morgan,1997)。Wass(1994)則認為一般離不開以下三大層面:(1)接受死亡相關的訊息;(2)發展處理與面對死亡相關事件的能力與技術;(3)澄清與培養個人的價值觀。Corr等人(Corr et al.,1997,pp.13-17)闡述死亡教育的層面及其實施方法,綜述如下:

    在認知層面目標上:應提供學習者各種死亡有關事件與經驗的資訊,並提供輔助使其了解這些經驗,提供事實與討論,使學生了解並能統整資訊和經驗的教學活動,是達到認知層面目標的方法。情感的層面:應讓學生學會如何面對死亡、瀕死和喪慟的感情與情緒,其重點在於教導人們在面對喪離時,如何洽當地處理哀傷與喪慟的情緒,分別與討論哀傷的反應是重要的方法;另外,對於尚無喪離死別經驗者,也能使其運用同理心並協助居喪者能夠健康地紓解情緒。行為層面:協助人們知道如何或什麼反應是正常的,自己如何或與如何協助他人表現死別的哀傷;例如安寧照顧對瀕死者的照顧、喪葬儀式及一些自助團體(自我成長團體的形式)對哀傷的處理等。價值的層面:則在於協助人們澄清、培養、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標與價值,亦即藉由死亡的必然終結性來反省生命意義及其重要的價值。

    內容

    一般而言,死亡教育內容多衍生自Leviton所提出的三個層面:「死亡的本質」、「對死亡及瀕死的態度和其引起的情緒問題」、「對死亡及瀕死的調適」等相關主題(Leviton,1969;Eddy & Alles,1983),張淑美在「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兼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1998)一文將之歸納如下:

    • 死亡的本質及意義:
      • 哲學、倫理及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觀點。
      • 死亡的醫學、心理、社會及法律上的定義或意義。
      • 生命的過程及循環;老化的過程。
      • 死亡的禁忌。
      • 死亡的泛文化比較。
    • 對死亡及瀕死的態度:
      • 兒童、青少年、成年人及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
      • 兒童生命概念的發展。
      • 性別角色和死亡。
      • 了解及照顧垂死的親友。
      • 瀕死的過程與心理反應;死別與哀傷。
      • 為死亡預作準備。
      • 文學及藝術中的死亡描寫。
      • 寡婦、鱌夫和孤兒的心理調適。
    • 死亡及瀕死的處理及調適:
      • 對兒童解釋死亡。
      • 威脅生命重症的處理;與病重親友間的溝通與照顧;對親友的弔慰方式;「安寧照顧」的了解。
      • 器官的捐贈與移植。
      • 有關死亡的業務:遺體的處理方式、殯儀館的角色及功能、葬禮的儀式和選擇、喪事的費用等。
      • 和死亡有關的法律問題,與遺囑、繼承權、健康保險等。
      • 生活型態和死亡型態的關係。
    • 特殊問題的探討:
      • 自殺及自毀行為。
      • 死亡倫理與權利:安樂死(euthanasia)、墮胎、死刑……。
      • 意外死亡:暴力行為,他殺死亡。
      • 愛滋病。
    • 有關死亡教育的實施方面:
      • 死亡教育的發展及其教材教法的研究。
      • 死亡教育的課程發展與評鑑。
      • 死亡教育的研究與應用。
    參考書目 (References)
    • 傅偉勳 (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
    • 張淑美 (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書局。
    • 張淑美 (1998):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兼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14期,275-294。
    • 鄭曉江 (1999):超越死亡。台北:正中書院。
    • 黃松元 (1996):台灣地區中小學死亡教育課程發展。衛生教育論文集刊,2期,136-149。
    • 吳庶深 (1999):當前死亡教育發展方向之探討。安寧照顧基金會會訊,32期,12-16。
    • 趙可式 (1998):生死教育。台灣教育部訓委會:學生輔導通訊,54期,44-51。
    • Corr, C.A. & Nabe, C/M. & Corr, D.M. (Eds.)(1997). Death & Dying: Life & Living(2nd ed.) Brools/Cole Pub.Com.
    • Eddy , J.M. & Alles, W.F. (1983). Death Education. St.Louis: The C. V. Mosby Company.
    • Kalish, R.A. (1989). Death Education. In R. Kastenbaum & B. Kastenbaum, (Eds.). Encyclopedia of Death (pp.75-79). AZ: Oryx Press.
    • Leviton, D. (1969). Education for Death.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Vol 40, 46-47.
    • Leviton, D. (1977a). Death Education. In H. Feifel (Ed.) New Meanings of Death(pp.254-273). N. Y.: McGraw-Hill Book. Co.
    • Leviton, D. (1977b). The Scope of Death Education. Death Education. Vol 1, 41-56.
    • Morgan, J.D. (1997). Death Education in the Contes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J.D, Morgan (1997)(Ed.). Reading in Thanatology (pp.1-6). N. Y.: Baywood Pub.Com.
    • Wass, H. (1994). Visions in Death Education. In L.A. DeSpelder & A.L. Strickland (Eds.). The Path Ahead (pp. 327-334). C.A.: Mayfield Pub. Com.
    編按

    多年來,不同界別的團體(如:社會服務機構、宗教團體、大專院校及醫護團體)一直在本港推行不同型式的生死教育工作,以下部份只會集中描述社會服務界別由2003年至2015年期間的生死教育發展概況。

    根據編者在不同社會服務機構的資料中尋找所得,本地第一個以生死教育為題的大型活動是贐明會於2000年12月舉辦的「青少年生死教育研討會」。及後由2003年開始,善寧會、聖雅各福群會、聖公會聖匠堂、明愛、救世軍、東華三院、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等社會服務機構,先後開辦以推廣長者生死教育為目標的社會服務。同時間,由2006年開始至2010年,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透過開展「美善生命計劃」,共培訓了超過二千名在本港提供醫療和輔導服務的前線專業人士,例如醫生、護士、社工和心理學家,認識生死教育、臨終關懷及哀傷輔導等知識,這批人士回到他們本身的工作崗位後亦不斷開拓生死教育服務。及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善寧會和聖雅各福群會等,亦定期舉辦本地或國際性的學術交流會議。除此之外,亦有不少機構及個別人士以不同方法在社會上推動生死教育,例如生死教育學會由2006年開始每年都會在公共圖書館舉辦社區生死教育講座,本地著名作者陳曉蕾在2013年撰寫了書籍《死在香港》,聖雅各福群會在2014年舉辦了生死教育博覽,以及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社工梁梓敦由2014年中開始,每星期在新城電台主持生死教育節目《不怕生死》,這些工作都成功令更多不同年齡的社會大眾關注及討論有關死亡的議題。最後,由2014年開始,智障人士的生死教育服務漸漸獲得重視,一些社會服務機構亦陸續開展相關工作。

  • 支持機構

    support_logo

主辦:
合辦:
媒體伙伴:
九龍荔枝角醫局西街1035-1037號匯華工廠大廈4樓C室D房
TEL : 3792 0060